单应桂老师八十岁的时候,把她珍藏的许多教学、创作研究和水墨实验成果无偿地捐献给了学院,让我们为单老师等老一辈教授的奉献情怀而鼓掌!
学院是教学的阵地,首先要依仗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、优秀人才作强大的人力支撑。德高望重的先生一辈为学院的建设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,一个学校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社会,突显于同类院校,就在于他们建立起的坚实的教学体系和奉献出的一大批优秀作品,在于由之形成的良好的学风,这便构成了学院的风格与文脉,这是我们应该珍视的重要财富。没有“老汤”沁润的学校是肤浅的学校。只有这股文脉的承续,才使得学院瓜瓞绵绵,生生不息。教学范画与陈列作品档案的建立,无疑是对以往人才、智力的总结与肯定,也是这种承续的重要方式。
学院同样是创作的阵地。我院集中了省内乃至全国优秀的创作人才,他们的创作为时代写照,为人民讴歌,成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担当。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单应桂就同她的同代人一起,投入到革新中国画的热潮中来,他们把传统拉向现代,以笔墨表现现实,使人物画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单应桂还把民间年画的意趣融入中国画,以中国画意境提升年画,以年画激活版画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,以其作品入编《中国美术全集》之 “中国画卷”“年画卷”“版画卷”而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作者,不愧为我院创作队伍中的佼佼者,应为学院教师自尊自强的楷模。
学院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阵地。我们的研究紧扣教学,紧扣艺术,紧扣社会文化前沿课题,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用之于社会文化建设,推动社会文明进步。单应桂先生的论文、专著、作品、范画、创作经历、创作观念、教学主张等,完整、立体地展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教育家、艺术家、社会活动家的风范,学院应在优秀资源的研究中温故知新,开拓未来。
学院非常珍视这一批成果。我们已建立起“石刻艺术馆”“于希宁绘画馆”等陈列馆室,还将逐步建立老一辈艺术家、教育家捐赠作品的收藏、陈列、研究场所。学院将责成有关部门妥善保管,审慎收藏,让学生与青年教师能随时温习山艺发展的历史,聆听老一辈教授的耳提面命,领略导师的风范与教诲。
学院更加珍视这种行为。学院的建设需要积累,需要人才的积累、智力的积累、资料的积累、成果的积累,希望更多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成果,创作、科研成果捐献给学院,使我们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学术档案,让这一奉献情怀与行为蔚然成风。
祝单应桂老师青春永驻,艺术之树长青。